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

互相體諒的融合──評《家有125》

互相體諒的融合──評《家有125
文/羅素萍
圖:《家有125》(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)
刊登於繪本棒棒堂第十一期

  在熬夜寫評析的同時,家裡的貓已蜷在身旁,依偎著人類體温睡覺,還有一隻朝我腿邊磨蹭過來,喉嚨發出咕嚕咕嚕 ,聲音洋溢著親暱愉悅。這點,是身為貓奴者最開心的事了!《家有125》 ,是描述一隻貓與一個家庭的溫馨互動,全文以第一人稱方式鋪陳故事情節,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,不由地就會把自己帶入這故事裡頭。  繼《大鬼小鬼圖書館》 後,《家有125》是國內兒文作家幸佳慧與插畫家楊宛靜,透過網路討論合作的第二本圖畫書,但畫風完全不同,故事調性也完全不同,讀完後會想再回頭多翻幾翻。

時光瞬間倒流  
  在拿到本書看到封面時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「125」這三個數字,透露出貓咪的身影,在書的封面至少就有五個符號 來暗喻「125」所代表的意涵;右下角還有一隻貓布偶,躲在澆水器後面,手掩嘴偷笑著,乍看下很不起眼,卻不時可以在書裡面找到;花園裡,有媽媽、姐姐和弟弟,開心的在整理花圃,獨缺爸爸的角色。  打開至蝴蝶頁時,是一張泛黃的舊照片,時光在瞬間倒流,紅磚圍牆上出現一隻好奇的貓在往花園裡看,依然能清晰可看見花園裡一樣是媽媽、姐姐和弟弟,庭院擺了一台野狼125機車,為書名留了一個伏筆。後來,我上網找了相關資料,野狼機車大約是在民國64年上市,至今已有三十年歷史,偶爾還是可以在街頭看到它的車影。
▲泛黃的舊照片讓時光瞬間倒流

集權下的假民主  
貓,是本書的主軸,藉由牠的動作、個性、身影,貫串全文,讓讀者了解這個家庭裡每個人的個性,以及生活作息與習慣,當「125」進入這個家庭時,大家都很開心,除了爸爸;第一次父親角色出現在畫面上時,是雙手交叉在胸前的嚴肅表情,明顯呈現對立的氛圍與衝突,再往下翻一頁時,已看不到爸爸的表情,但可從雙手已叉著腰樣貌來看,似乎已氣到不行。我不確定這樣子的解讀是否確定,透過電話跟作者討論之後,更清楚其中構圖也另有意涵,隔著大桌子對話時,爸爸有高高在上的味道,代表著像是太上皇的集權,再翻頁後,畫面呈現三對一,位置對換後將整個重量往下壓,似乎也把爸爸的威權壓制下來。此這時文本中的對話,也是同樣感覺。
  媽媽跟爸爸說,
  當她在排水管找到125時,
  牠的樣子有多可憐。
  「牠只是不小心摔下去,牠有自己的生活。」爸爸說。
  弟弟跟爸爸說,125會滾球,
  滾得跟馬戲團裡的熊一樣棒。
  「熊不應該在馬戲團裡滾球。」爸爸說。
  我跟爸爸說,125好可愛,
  像一隻穿了白靴子的貓。
  「125是我的車,不是一隻貓。」爸爸說。

  「我們可以養牠嗎?」我和弟弟問。
  「不行,動物只會帶來麻煩。」爸爸說。
  「我們真的不能留下牠嗎?」媽媽也求情。
  「不行,貓咪只會搗亂。我討厭亂七八糟。」爸爸說。
  「我會餵牠、我會幫忙清理、我會負責買飼料……」



  在一陣混亂中,突然弟弟冒出了一句「我們來投票,老師說民主的國家尊重民意,民主的家庭也要尊重多數。」讀到這裡,我突然想起小時候,就是如此,少數要服從多數,那少數人的聲音呢?是否就要被忽略?爸爸在此時很令我同情,他扮演的正是那個介於集權又是少數的衝突角色。在這裡,我又詢問作者是否想要表達如此?才知道我的解讀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是不同觀點。這個故事想要表現三十年前那個時代的教育與思想的衝突,我們被教育要有少數服從多數的「民主國家的精神」,卻從來不知道其實所遵循的就是在集權主義(Centralist)下的「假民主」。

  羅素(Russell , Bertrand) 曾經說:「所謂民主就是:不管民眾的選擇是什麼,執政者都該聽話。」民意的價值在於可批評。簡單說,儘管我們接受所謂多數民意的民主運作機制,也絕不意味著民意是停滯不前、不可批評。民意之所以不同於天意或皇上旨意,其存在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是可挑戰、可批評。
  在這個故事裡面,爸爸扮演的是家裡的集權,期望所有的人都變成同一種面貌、有著相同的生活方式。然而失去了包容、對「異己」的尊重以及向異己學習的機會,最終,在透過最直接的民主「投票」之下,爸爸成了家中的少數。
  這個家庭放大後,就像我們的社會一樣,碰到這些衝突,不管多數、少數、自我、群體……,這些成員不就是在期待、爭取、衝突、妥協、戰兢、敬畏、責怪、化解、等關係中一再反覆,最後趨於一種互相體諒的融合與妥協。

因為愛和體驗而改變
  家有愛貓的主人最能了解貓的最大特點就是日常作息固定;另一方面,牠們身上有著值得觀察和每天都可以發現的新事物。因此和貓在一起,每天都不無聊。無論是親熱或吃東西,玩耍或洗澡,甚至睡覺、打瞌睡,牠們經常展現從沒見過的行為而讓人驚歎,好似牠們有用不完的表達方式和行為樣態。只要和貓有關,什麼樣的事情發生也都不覺得奇怪了。艾娃.丹姆斯基(Eva Demski) 在她的貓書裡以馬克.吐温(Mark Twain)的口吻温和地提醒大家:「有人說,狗向人類學習。人類若有理智,便會學貓。」

  貓生性自由卻也懂得察顏觀色,牠可以自由進出在一個家庭裡面,沒被拘限在一個框架裡面;反觀全家人在處理「養動物」的經驗,這當中總有一些摩擦與協調,也因對動物產生情感而有所悲歡離合等經驗與感受。之後,爸爸更因為愛,願意在家庭中產生情緒摩擦時,而擔任起協調轉折的角色,他了解家庭是無可取代的避風港,是生命的家,也或許是時代變了,價值觀也隨之改變,過去的教育方法與做法都應適時的調整,最後,父親的角色沒有固守陳舊的價值觀,也因為對動物產生情感帶來了「改變」。
  我跟佳慧說,
  這個改變也太大了吧!
  「妳覺得大在那裡?」佳慧問。
  我回答說,「就……最後爸爸送給媽媽一隻貓咪。」
  「還有呢?」佳慧問。
  「天啊!爸爸竟然可以趴在地上撿球和貓咪玩耍。」
  「不只是這樣喔,他可是在服務貓咪,幫牠撿球呢!」佳慧說。



貼近台灣生活經驗
  「嗯,接下來還想談什麼?」「我覺得媽媽在125生病去世後,心情落寞許多。」前面談了許多爸爸的角色,我向佳慧表示看到媽媽在故事裡面情緒的轉變。125生病去世後,孩子長大在外地念書,先生忙於演講、兼課,可是她在情緒和心情上其實並沒有被安慰到,經常在窗邊望著院子發呆,也懶得整理花園。愛貓的媽媽,自身居家不能養貓,為了找尋情緒的出口,只能在路邊或公園,與相逢未必相識的流浪貓說說話,有時會帶著飼料去餵養。在電話中與佳慧討論這部份,除了我感受到的之外,另一方面她也想間接透露現在台灣養貓環境的問題,整個流浪貓「氾濫」的背後結構。
  看完《家有125》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動,整本書貼近台灣養貓讀者的生活經驗,故事以抒情文撰寫,平舖直述的口吻娓娓道來,但繪者利用水彩的特質,以輕柔、温潤的色彩與筆觸處理畫面,讓每個畫面呈現出柔美感覺,與書中採倒敘回憶的主題相當貼切。所以,整體的畫風以及線條、色調的選用,都給人四平八穩的感覺,可惜的是,無法讓讀者預測下一步會是如何,尤其是父親的書房被貓咪大亂後的張力稍顯不足。
  這本書的完成,在訪問遠在英國念兒文的作者時,知道創作的原形,在故事的完稿之外,也有寫圖稿要怎麼配合的配鏡圖,經過作者跟繪者密切討論圖畫表現的內容後完成的,仔細看還是能發現繪者所做的努力。而趨近完美的圖文結合所營造出的整體感,卻反而容易讓讀者忽略繪者的工夫,因為一切都好像是理所當然般的自然。



寫在後面,
其實,這篇文章在選舉前二個月就寫好了,選舉後再看這篇文章,感受又是不同。
雖然每次一到選舉,台灣總是吵吵鬧鬧紛紛攘攘的,選舉前MSN上加拿大、日本、大陸及香港、大馬、新加坡的友人,比我還關切的問我要選誰?我,通常是不表態的。

但其實,在他們看來,台灣人民可以自己選擇要的總統,真覺羨慕不已。民主制度在亞洲竟也可以如此優雅的輪替著。

沒有留言: